变废为宝,“破冰”首选
作为一项新型垃圾处理技术,水泥窑垃圾协同处置在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近30年的运作经验。
它利用水泥回转窑内的天然稳定高温环境,以及气体长时间停留、热容量大、热稳定性好、碱性环境、无废渣排放等特点,在生产水泥熟料的同时,实现对垃圾的无害化处理,解决传统垃圾焚烧方式的高投资运营成本难题,也为城市垃圾处理模式提供了新思路。
水泥窑垃圾协同处置无论对社会还是企业,都是双向获利的好事。它符合环保政策,深受国家鼓励,既能降低传统垃圾处理成本,减少环境污染,提高社会和环境利益。
同时,对水泥企业来说,也能为生产提供原料及燃料,让垃圾“变废为宝”,降低生产能耗和生产成本,提高企业经济效益。
可以说,水泥窑垃圾协同处置就像突破重围的一剂良药,为饱受“停限产”困扰的水泥企业带来了希望。但药效虽然强劲,副作用若不能妥善处理,也会给企业带去困扰。协同处置在提供巨大商机的同时,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。
01 氯离子对烧成系统的不良影响:
氯盐在高温下挥发并随烟气返回预热器,形成氯离子的循环富集,最终导致预热器中生料的氯化物提高近百倍。同时氯含量过高的物料会在700度的地方生成低温共熔物,在窑尾、预热器、风管和排风机等地方附着结皮,造成严重影响。
02 腐蚀性气体的不良影响:
垃圾焚烧会产生各种复杂的腐蚀性气体,要求除尘设备能够抗强酸强碱。而目前普通使用的芳纶和各种混纺面料都极易被强酸强碱气体腐蚀,导致滤袋的使用寿命大大缩短。
03 微细粉尘的不良影响:
协同处置窑容易产生微细粉尘,同时,垃圾中的水分使粉尘更容易附着在滤袋上,难以清理,导致“糊袋”现象。风机的风量随即减少,压差上升,生产能耗增大。
想要更好地进行水泥窑垃圾协同处置,必须为以上“副作用”寻找解药,否则必将影响水泥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。